「一日不見,如隔三秋」,說的是人與人的相思殷切。至於為何要用「三秋」?不是「四秋」、「五秋」?不單「三秋」,咱們其它成語也很愛用「三」這數字。瞧!士別「三」日,刮目相看啊!還有,君子報仇,「三」年不晚啊!這可得說書說到那個2500年前的越王勾踐,當年打了敗仗,成了吳王夫差的奴隸,不多不少就當了三年,然後被「假釋」放回越國,10年後,風水輪流轉,換越國打敗吳國,報了一仇。「三」,這個數字用在時間上,有一種無以名之的恰如其分。2500年前它真的是巧合,2500年後它卻成了誤會。
今天就從這個「三」說起。在前政府讓房市休生養息一年半載後,5月一張房屋稅單、11月一張地價稅單,竟吹皺一池春水了!「以前沒那麼多吧?」這一時刻,台灣不分藍綠,都有了共識。問題肇因在,房屋稅的稅基:「房屋標準單價」,以及地價稅的「公告地價」,都是每三年調整一次。是的,三年!先說房屋稅,財政部的規畫是在民國108年前,將全台房屋標準單價調整到合理造價的40~50%。地價稅的調漲也是基於這樣的目的。基本上,就是要趨近實價、市價。
所以看看我們新竹。新竹縣市在今年6月以前,房屋標準單價仍是沿用省政府時代的房屋標準造價表。是的,省政府,你的眼睛沒有業障。最近出訪APEC的宋伯伯,最後一任政府公職就是省長,在他之後,省長也後繼無人了。所以,這一張省政府時代的表年代有多麼久遠,可想而知!以新竹縣14樓住宅建築為例,用舊制的標準造價是每坪1萬8千多。今年7月後採用新制,每坪則是4萬5千多。每坪4萬5的造價?如果用這單價發包給工程行,肯定流標。大方向看來,房屋造價的調整是於理有據。但是,房屋稅的課稅不單只是造價就簡單結束了,還要加權折舊率、路段率。這一來一往才是問題所在。
地價方面,新竹市今年調漲28.29%、新竹縣15.93%,均低於全台平均值的30.54%。如果再回顧102年的漲幅,新竹市是4.39%、新竹縣是14.56%,全台平均值是8.66%。也就是說,假設基數都是100,這6年來,新竹市地價漲了33.92%、新竹縣漲了32.81% ,全台是41.84%。新竹市今年是補漲。單獨看數據,新竹縣市的房屋稅與地價稅調幅在全台平均值中屬於中間區位。
反應在市場面,預售屋及新成屋不會第一時間有感,倒是二手屋市場,這些稅負將會成為「成本」之一。那麼,即便二手屋房價不上調,議價空間也會縮小。房市會因為稅負的增加而導致成交減少,卻未必會因此降價。當年的奢侈稅就是前車之鑑。900年前,被稱為「一代聖人」的王安石大張旗鼓搞變法,「因天下之力,以生天下之財,取天下之財,以供天下之貴」,在朝廷上得不到皇帝以外的人支持,在朝廷外得不到天下人的支持。
調整稅基使之合理,原本就是共識。只是用錯時間點,重蹈2014年油電雙漲之誤。如能每年調整房屋標準單價、土地公告地價,且斟酌年度經濟成長率而調整漲幅,或許政府與民眾間較容易取得平衡點。